忆知识青年插队30周年

来源: 人民生活网 作者: 人气: 发布时间:2021-11-01 11:14:51

  蹉跎岁月30年,

  往事依稀在眼前。

  昔日英雄风云录,

  今朝霜发只等闲。

  广阔天地,大有作为,

  到农村去,

 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。

  伟大“统帅”挥手指引,

  动地惊天。

  百万知青,

  豪情满怀,

  奔赴边疆和草原,

  那是难忘的一九六八年。

  听,寒风里,

  一路欢歌,

  锣鼓齐鸣。

  看,红旗展,

  笑声一片,

  直入云天。

  出发了,

  “喜悦”的心情,

  把别离的痛苦沉入了心底,

  父亲的叮咛;安危冷暖。

  领袖教悔牢记心间。

  历史的车轮,

  滚滚向前,

  祖国的宏图,

  我们去拓展,

  前进吧,

  红卫兵战友们,

  改天换地,

  任重道远。

  集体户,

  文革的产物,

  特殊的家园。

  如雨后春笋,

  诞生在祖国农村,边疆和草原。

  欢迎你们来接受再教育,

  这是毛主席的号召,

  这是贫下中农发自内心的呼喊!

  一路上顶风雪,

  冒严寒,

  一颗颗滚烫的红心向人民呈献。

  半夜里,

  我们到达了终点,

  乌兰架海,听说是一个美丽的草原。

  可惜我看不到它真正传奇的容颜,

  那天夜里是个漆黑的夜晚,

  伸手不见五指,

  连星星都闭上了双眼,

  好像有意不想和我们相见。

  公社欢迎我们的见面礼是一顿特殊的美餐。

  那是革命的行动,

  叫忆苦思甜,

  大白菜熬土豆

  高梁米干饭,

  虽然是忆苦思甜的说法,

  可大家吃的很香,

  一个个狼吞虎咽,

  公社的大餐厅里,

  到处都洋溢着革命的气氛。

  背颂毛主席语录的声音,

  此起彼复一遍又是一遍。

  我们被分配到“文胜八队”,

  一个小小的村庄,

  只有几十户人烟,

  那里非常贫穷,偏僻,边远。

  可那里的老乡确待我们向亲人、向父母、向兄弟姐妹,

  向一般暖流流进了我们心间。

  干打垒的土屋是草原的特产,

  冒着黑烟的油灯,

  确实是有些昏暗,

  盐碱地的井水,又苦又涩,

  可大家去说,

  这叫先苦后甜,

  新的生活开始了,

  那是更加严峻的考验,

  盛夏,顶烈日炼红心一颗 ,

  严冬,冒风雪不惧地冻天寒。

  天还没有亮,

  老队长就来喊你上工,

  拼命的爬起来,

  半睁着朦胧的睡眼,

  嘴里还不停的埋怨。

  一整天的劳做,

  只剩下全身的疲倦。

  收工的号角,

  迎来朝霞满天,

  归来的歌声,

  回荡在广阔的草原。

  我们是新时代的革命青年,

  会经得起任何的考验,

  可勤劳却不能使你致富。

  每天十个工分的核算,只有8分钱。

  这究竟是为什么?

  有谁能说清它的根源,

  他包含着无奈的贫穷,

  他意味着无尽心酸。

 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,

  不要资本主义的苗,

  不知道是谁的道理,

  没有人敢去推翻。

  因为时刻都要绷紧阶级斗争这根弦。

  满怀的激情,

  革命的信仰,

  不会改变。

  三个忠于,四个无限,

  永远记在心间。

  扎根农村,

  干一辈子革命,

  没有后退,

  只能向前。

  困难的时候,

  缺粮断炊,

  也没有人瞒怨,

  乡亲们送来了,

  烧柴和米面,

  过节了,

  老队长送来了蔬菜和鸡蛋,

  这是阶级的情义,

  这是父母的怜爱。

  手握手,红心相通,

  心贴心,紧紧相连。

  与贫下中农相结合,

  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。

  有多少知青扎根农村成了典范,

  生儿养女,被誉为革命的姻缘。

  但是这种阴差阳错的结合,

  最后却留下多少难已抚平的创伤和心酸。

  这是谁的过错,

  只有历史去承担。

  严冬终于过去了,

  我们迎来了明媚的春天。

  恢复高考,

  知青返城,

  这是祖国的又一次呼喊,

  这是社会的需要,

  这是历史必然。

  历经风雨的雄鹰,

  就要展翅飞上了蓝天,

  去接受祖国和人民最新的考验,

  为祖国描绘最美好的画卷。

  再见吧!我的第二个故乡,

  再见吧!美丽的草原,

  再见吧!乡亲们,

  老队长临别的话说,

  深深的刻在我的心间,

  孩子:啥时候,还能再来,

  没有毛主席的号召,

  我们永远不可能见面,

  声音有些哽咽。

  我们会来的,

  一定会回来看你们,

  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……

  低矮的干打垒草屋和送行的乡亲们,

  渐渐的消失在田野和乡间。

  日月如梭,

  光阴似箭,

  当年的知青,

  如今都已经是花甲之年。

  我多少次梦中回到当年,

  我多少次决心要了却这个夙愿,

  今天我终于回来了,

  可这是30年后的今天,

  老队长已近80高龄,

  可身体还那样康健,

  但是多少我想见的乡亲,

  和霭可亲的政治队长,

  讲忆苦思甜的荣大爷,

  都变成了永久的思念。

  当年的孩童,都已长大成人,

  是他们用双手正在改造建设这美丽的家园。

  改革开放,政策的改变,

  贫穷已经不再属于他们,

  幸福已经与他们朝夕相伴。

  看,白云在蓝天上飞舞,

  百灵鸟在半空中歌唱、盘旋,

  紫色的马兰花在风中摇曳,

  醉人的黄花仍然是一望无边。

  家乡的一切都变了,

  但是在我心中永远不能改变的是,

  乡情和思念。

  作者:吕建国(1968年下乡知识青年)

  时间:1998年11月15日

  地点:中国·长春

责任编辑:
首页 | 资讯 | 关注 | 科技 | 财经 | 汽车 | 房产 | 时尚 | 生活 | 图片

Copyright © 2020 版权所有 值班编辑QQ:1542576291 京ICP备19017987号-2

电脑版 | 移动版